三岔河口、侯家后、估衣街、三条石、河北大街、大红桥,这片区域不仅是天津工业、零售、餐饮与娱乐业的摇篮,更是红桥区文化与历史的根基所在。今天,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些地方的历史演变,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,欢迎您指正。
《天津卫志》有记载提到:“三岔河位于津城的东北,潞水与卫水交汇。潞水清澈,卫水浑浊,二水汇流东注海。”其中,潞水即是北运河,卫水则是南运河。北运河沿岸曾有一户以海船为生的侯姓家庭,随着生意的日益兴隆,他们家附近便有了一个繁忙的码头,船只进进出出,渐渐地,这一带被人们称为“侯家后”。
到了乾隆年间,流传着一首民谣:“侯家后里出大户,三岔河口拢不住,出进士,出商贾,数数能有五十五。”意思是说,侯家后地区人口众多,其中大户人家就有五十多户。这个地区也被视为大直沽的发源地,先有大直沽,后有天津卫,实际上指的就是这一片地界。
展开剩余75%除了北运河的北岸,咱们再来说说南运河。清康熙四年(1665年),在南运河北岸甘露寺的西侧设立了天津本地最大的一座钞关,名为“北大关”。《津门杂记》提到:“天津钞关位于北门外河北浮桥旁,人们称之为‘大关’,用于征收水陆出入货物的税银。”所有从南运河进入京城的漕船,必须在北大关缴税才能顺利通行。
北大关旁还架起了一座浮桥,木船相连,桥板铺设后,行人和小推车可通过,船只经过时浮桥开启,便于船只通过。与海河上的几座浮桥一起,这座浮桥被誉为清代天津的八景之一,名为“浮梁驰渡”。正是因为北大关的存在,南运河北岸逐渐形成了“关上”和“关下”两个地名,关上位于北大关的上游,关下则位于下游。
到了光绪十四年(1888年),北大关改建为一座开启式铁桥,桥长30余米,宽约10米,命名为“金华桥”,天津人习惯称之为“老铁桥”。这座铁桥设有三孔,中间的孔可以用人力开启,以便让船只通行。铁桥的建成,进一步促进了北大关的商贸繁荣,清人甚至为此写下诗句:“钞关桥上人如鹜,商船打鼓马头住。”
除了水路,南北的陆路通道也得以畅通,其中河北大街成为一条重要的商业街道。商人、船夫常常在此停留,歇息或交易。这一带逐渐变得繁华,街道两旁满是干鲜果、皮货、染料、竹藤、药材等市场,热闹非凡。
与河北大街相邻的估衣街,因沿岸交易的布匹、丝绸而闻名。这里汇集了许多商号,形成了以丝绸、棉布、衣帽、靴鞋、皮货为主的集贸市场。瑞兴号、源合时、德和号、广义永、华盛号等曾是当时的知名店铺,后来,谦祥益、瑞福祥等商号也成为了天津卫“八大祥”之一。
河北大街的另一端,靠近北运河的三条石,成为华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源地。这一带住着许多来自山东、河北的铁匠和油漆匠,他们和当地的小商贩们构成了底层消费群体。下工后,他们常常聚集在附近的茶社、酒馆,品尝小吃,听段相声或评书,享受片刻的放松。
到了晚清时期,这个区域已经是天津最繁华的商业与娱乐中心之一。根据《沽水旧闻》中的记载:“侯家后地区商号繁多,歌馆和茶楼鳞次栉比,琵琶门巷,人声鼎沸。”这一带的茶楼、饭庄以及秦楼楚馆数不胜数,著名的如庆芳茶园、金声茶园、协盛茶园、天桂茶园等,此外还有大量的落子馆,专门为市民提供各种娱乐服务。
说到天津的饮食文化,侯家后也是发源地之一。早在康熙元年(1662年),聚庆成就在侯家后江叉胡同开张,紧接着,聚和成、聚乐成、义和成、义升成等餐馆也相继开业,形成了天津的“八大成”餐饮品牌。不仅如此,狗不理包子、耳朵眼炸糕、祥德斋糕点、永盛酱肉等经典天津小吃也诞生于这一带。
1900年的庚子之乱和1912年的辛亥革命后,天津的城市格局发生了剧变。三岔河口附近的大商号纷纷迁至租界,而河北大街、估衣街则逐渐转型,成为底层大众消费市场。但即便如此,这一带依旧热闹非凡,街道两旁的店铺依旧超过三百家,尽管不再像过去那样繁华,但依然是天津的重要商业区域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